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AR6 Synthesis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3)。这份由当前世界最顶级的气候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报告整合了自2018年以来IPCC发布的三份工作组报告以及三份特别报告的调查结果,以对当前气候紧急状况与应对方法作出权威和科学的评估。
IPCC报告值得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日益严峻的现实的真实写照,并从科学角度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
自1990年开始, IPCC每六到七年会发布一次综合科学评估报告,于2014年完成的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为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供了主要的科学依据。而最新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为《巴黎协定》第一次全球盘点提供科学参考,也是2030年前全球气候政策制定和行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学界向政界阐述一个与政策制定相关的科学结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之一是很少有人去解读充满术语、公式与数据的科学报告,这增加了政策决策者理解报告结论的难度。而严谨的科学结论总是带着不确定性,政策决策者在面对这样的信息时立即采取有效行动的积极性有限。
尤其是,当应对气候变化意味着需要全球在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层面进行剧烈转型的时候,这样的沟通难度就更大。因此,需要在科学上有权威性、在政治上有公信力的组织面向政府和公众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话语来报告主流科学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与结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就是在这种需求下诞生的。
IPCC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建立,旨在定期为政治领导人提供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IPCC下设有三个工作组,分别对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三方面进行评估。此外,IPCC还设有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为各国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提供指南。IPCC附属于联合国,向联合国及世界气象组织的全体成员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IPCC评估报告所反映的观点与政策制定相关,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各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依据和具体的数据。IPCC自身并不针对气候变化进行具体研究工作,也不对气候现象及气候变化进行监测,而是对全球每年出版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论文进行审查。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认知状况、气候变化原因、潜在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综合评估。
每一份评估报告都需要经历5年左右的起草、编纂与审议周期。来自全球各地的数以千计的顶级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将共同志愿编撰评估报告。经过科学家与各国政府审议后,评估报告将公开发布,供各国决策者、科研机构、智库、媒体与民间社会了解气候变化科学进展、影响与应对措施。
此外,与其他气候报告不同的是,作为联合国的气候科学机构,IPCC所发布的报告是由政府委托并授权的。无论是报告的大纲、草稿还是最终发布的《决策者摘要》,都需要由IPCC的19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进行逐字审议,最终获得通过的报告内容意味着得到所有参与国家的认同和承认。这也使得IPCC报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从1990年到2023年,IPCC迄今已发布了六次正式的评估报告 ,34年时间里全世界最权威的气候科学报告告诉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发现?以下是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
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
1990年完成的IPCC第一次评估确认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该报告指出,过去一个世纪内,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3℃-0.6℃,海平面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果不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加以控制,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较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4℃。根据上述气候变化情景对其多方面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初步提出了应对方案,其中包括,全球应立即减少60%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长寿命温室气体排放,以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当前的水平。本报告的主要发现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制定与通过,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治理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于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期间获得通过,并于1994年3月21日起正式生效,旨在推动全球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公约》为此后二十多年的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自1995年首次缔约方大会于德国柏林召开以来,各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一次缔约方会议。此外,《公约》还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基于各自能力原则等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原则。
1996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
1996年IPCC发布第二次评估报告,有力地促进了包括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目标的《京都议定书》的通过。
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是人为导致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并表示气候变化带来许多不可逆转的影响。报告还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所述之“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提供了科学信息,并提出制定气候变化政策及落实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兼顾公平原则。
《京都议定书》通过没多久就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因为当时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虽然签署了《议定书》,国会却没有批准。结果在2001年3月宣布退出《议定书》。《议定书》的生效需要两个55%,一个是 55%的缔约方批准,这在2002年冰岛批准后达到;另一个是占总排放量55%的缔约方通过,因为美国退出了《议定书》,全球气候治理突然出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节点。在这个时候,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发布,推动了国际社会在气候合作上继续前行的决心。随着俄罗斯在2004年批准了《议定书》,90天后,《议定书》正式生效。
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明确了观测到的地表温度上升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称由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为66%,并预测未来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几乎所有地区都可能面临更多热浪天气的侵袭。IPCC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遭到更多不利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及贫困人口更易遭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是2008年到2012年。所以UNFCCC需要在2007年启动关于2012年之后的安排的谈判。因此2007年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又一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当年,为了表彰IPCC在推动人类气候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升全球公众对气候问题的重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了IPCC和制作了纪录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的阿尔·戈尔。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气候变化在1980年代还仅仅是一个假设性问题,但得益于IPCC近二十年的贡献,到了1990年代,气候变化已经有了确切的科学证据,并在全球建立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广泛共识。
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称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毋庸置疑,观测到的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可能性达到90%);而太阳辐射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并非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IPCC的预测,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干旱影响地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的风险也将增加,极地冰川和雪盖的储水量则将减少。
2007年的《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会议启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行动计划,目的是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COP15上能够完成对2012年以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这也就是著名的《巴厘路线图》。这个谈判被设计为“双轨”,就《议定书》中发达国家的任务外,也就其他发达国家(其实就是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展开谈判。但是这一任务在哥本哈根遭遇了挫折,全球气候治理再一次陷入低谷。人们又再次转向IPCC寻求继续前行的动力。
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2013年,IPCC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极有可能”(extremely likely,95%以上可能性)导致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大部分(50%以上)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在报告的技术摘要中,IPCC指出可能性超过90%即表明“极有可能”。从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90%到本次评估报告中的95%,这一代表可能性数字的上升表明气候科学家比以前更加确信人类活动是造成1950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IPCC还指出,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食品安全、公共健康等,并加剧全球水危机、贫困和饥饿等问题。此外,科学家们还表示,未来将难以对气候变化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影响进行预测。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14年11月正式发布,本次评估报告以更全面的数据来凸显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IPCC指出,2007年至2013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此前10年的两倍;即使按照各国最大力度减排的情景,到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也可能较20世纪末水平升高0.5米。IPCC还指出,过去三十年来每个十年的地表平均温度都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一个十年。本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必须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在21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高出工业革命前水平2℃的范围内。IPCC认为,如果各国立即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率将高于66%;但如果全球到2030年才采取减排行动,实现这一温控目标的成本将大幅增加。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首次提出了全球碳排放预算(简称“碳预算”)的概念。IPCC表示,为实现2℃温控目标,全球可以排放的碳预算额度约一万亿吨二氧化碳,目前全球碳排放已经超过碳预算的50%。按照目前排放速度,全球将在30年内耗尽剩余额度。IPCC指出,如果要实现2℃温控目标以避免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到2050年,全球应在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40%-70%,并于210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
本次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为各国在2015年达成新的气候协议提供了依据。2015年1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21)期间,各缔约方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气候协定《巴黎协定》,承诺将采取行动以将全球升温控制在高出工业革命前水平2℃的范围内,并尽量控制在1.5℃范围内。决议要求《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作为参考来源以确定全球盘点所需的信息,并要求各缔约方依据IPCC的方法学及指标来核算各自的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2018年,IPCC全球升温1.5℃ 特别报告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了1.5℃温控目标,IPCC受托于2018年提供一份特别报告,说明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水平升高1.5℃的潜在影响,并提供实现这一目标的温室气体减排路径。2018年10月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指出,较工业化前水平,目前全球温升已经达到了1℃,造成了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北极海冰减少,及海平面上升等影响。每一点额外的升温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升温1.5ºC或更高会增加那些长期的或不可逆转的变化的风险。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不是 2℃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实现公平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与温升2相比,如果将全球平均温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将减少10cm,夏季北冰洋没有海冰的可能性将从十年一次降低为百年一次,珊瑚礁消失的比例从大于99%降低至70%-90%。报告还提出了控制温升在1.5℃之内的路径、所需采取的行动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报告指出,全球应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城市等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的转型,到2030年全球CO₂排放量应比2010年下降约45%,到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
从IPCC1.5℃报告的最新结果可以看到,许多陆地区域的温升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环境脆弱程度较高,风险承受和恢复能力较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大。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各界更需要加速开展行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之内。
此报告将为2018年12月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提供重要科学文件,届时各国政府将评议《巴黎协定》的执行情况以寻求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力度的路径。
2021-2023,IPCC第六次报告
受新冠疫情影响,IPCC报告延期发布。这份报告首次用确定的口气指出: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已毋庸置疑引起了全球变暖:大气、海洋、冰冻圈及生物圈产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全球各个区域,并导致对人类和自然系统广泛的不利影响以及损失与损害。2011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至1900年高出1.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由不可持续的能源使用、土地利用及利用方式变化,不同区域、国家、国家内部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消费和生产模式产生。
报告指出,近期内(in the near-term)全球温升可能达到1.5℃,或面临暂时突破1.5℃的风险;但科学家也指出,我们所在的十年(2020-2030年)是决定未来变暖趋势的关键十年,已存在多种可行且有效的技术和选项能够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一切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行动。
2023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 . 现状和趋势
(1)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与1850—1900年相比,2011—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1.1℃。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不可持续的能源消费、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与生产方式等因素在区域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以及个人之间造成历史和未来贡献的不平等。(2)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使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人为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地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这导致了对自然和人类广泛而不利的影响,同时造成相关损失和损害。历史上对当前气候变化贡献最小的脆弱社区正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3)适应方面的进展、差距与挑战。适应规划与实施在所有行业和地区均取得了有效进展。但适应差距依然存在,在当前执行速度下,其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一些生态系统和区域已经达到了适应的硬性和柔性极限,一些行业和地区出现了不良适应。当前全球用于适应的资金流不足,制约了适应方案的实施,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4)减缓方面的进展、差距与挑战。自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以来,减缓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不断增多。按照2021年公布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数据推算,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导致21世纪全球温升超过1.5℃,且很难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已执行政策的预计排放量与NDCs预计的排放量之间存在差距,资金流也达不到在所有行业和地区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水平。
2 . 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和长期应对政策
(1)未来气候变化。持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全球变暖加剧,在纳入考虑的情景和模拟路径中,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佳估计值在近期(2021—2040年)将达到1.5 ℃。全球变暖的每一个增量都会导致危害多发并发。大幅、快速、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促使全球变暖在近期(2021—2040年)内明显减缓,并在几年内导致大气成分出现明显变化。(2)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对于未来全球变暖的任何一种趋势来说,其气候风险均高于AR5的评估结果,所预估的长期气候影响比目前所观测的影响还要高很多倍。气候风险及所预估的不利影响和相关的损失与损害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而升级。气候风险和非气候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将产生更复杂且更难以管理的复合和级联风险。(3)不可避免、不可逆转或极端变化的可能性与风险。未来一些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和/或不可逆转的,但可以通过大幅、快速和持续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来加以限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发生极端和/或不可逆气候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发生潜在极大不利影响的低概率事件的可能性也会增加。(4)全球变暖的适应方案与限制。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当前可行、有效的适应方案也将受到限制,且其效果也会降低。同时,相关的损失与损害会随之增加,更多的人类与自然系统将达到适应极限。采取灵活、多部门、包容和长期的适应规划与行动,可以避免不良适应,并为多行业和系统带来协同效益。(5)碳预算和净零排放。控制人为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需要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前的累计碳排放和温室气体减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 ℃或2 ℃以内。如果没有额外减排措施,现有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将超过1.5 ℃温升目标(50%)下的剩余碳排放预算。(6)减缓路径。在所有的全球模拟路径中,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 ℃或2 ℃以内均需要所有行业大幅、快速地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不同模拟路径的结果显示,分别到2050年和2070年可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7)超调:突破升温阈值和降温。如果全球变暖超过一个特定水平,如1.5 ℃,则可以通过实现和维持全球二氧化碳净负排放来逐步控制。与未越过目标的路径相比,这将需要额外部署二氧化碳去除,并将带来更大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超调会给人类和自然系统带来不利影响(有些是不可逆转的),以及额外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会随着越过目标的幅度和持续时间而增加。
3 . 近期响应措施
(1)紧急采取综合气候行动。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构成了威胁。确保所有人都有一个宜居、可持续的未来的机会之窗正在迅速关闭。气候韧性发展将适应和减缓结合起来,旨在促进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得益于加强国际合作,包括改善获得充足财政资源的机会,以及包容性治理和协调政策(尤其是针对脆弱地区、行业和群体)。(2)近期气候行动的意义。大幅、快速和持续的减缓行动与加速实施的适应行动将减少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预估损失与损害,并带来许多协同效益,特别是对空气质量和健康。延迟的减缓与适应行动将锁定高排放基础设施,增加资产闲置和成本上升的风险,同时增加相关损失与损害并降低可行性。(3)跨系统的减缓与适应方案。为了实现大幅和持续减排,确保所有人具有宜居和可持续的未来,需要所有行业与系统之间进行快速和深度转型。系统转型过程中涉及大量减缓与适应方案的大规模部署。可行、有效且成本较低的减缓与适应方案已经存在,但在不同系统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4)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与权衡。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加快采取公平行动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减缓和适应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协同效益大于权衡取舍,两者均取决于行动实施的背景与规模。(5)公平性与包容性。优先考虑公平、气候公正、社会公正、包容与公平的转型进程,有助于实现具有雄心的适应和减缓行动,同时使气候韧性成为可能。通过增加对最易受气候灾害影响的地区与人民的支持,可以加强适应成效。将气候适应纳入社会保护计划可以提升气候韧性。多种措施可有效减少碳排放密集型消费,包括改变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对社会福祉带来协同效益。(6)治理与政策。有效的气候行动是通过政治承诺、协调一致的多层治理、体制框架、法律、政策和战略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持来实现的。明确的目标、跨领域的政策协调及包容性治理过程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气候行动。如果可以将监管与经济手段进行推广与示范,将有助于实现大幅减排和气候韧性。(7)金融、科技与国际合作。金融、技术和国际合作是加速气候行动的关键举措。要实现气候目标,就亟需增加适应和减缓的资金投入。尽管有足够的全球资金来填补投资缺口,但在将资金转向气候行动方面存在障碍。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加快技术实践与示范的关键。还需要采取多渠道加强国际合作。
结语:
由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结论可以看出,科学界已经明确气候变化正在发生,且由人类活动主导的事实。气候科学的进步促进了全球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这一政治共识又进一步促使科学界在气候变化方面深入研究,以加深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而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之一。
转载自:生态学者《1990-2023,IPCC气候变化报告变迁和持续34年的警告》,如有侵权,联系删改。.